
文物年代:商后期;
文物尺寸:通高20.8厘米,口径16.4厘米,重1.76千克;
吴清漪先生捐赠,现藏上海博物馆。
口折沿,立耳较厚实,浅腹圆底,下置扁足设计成凤鸟形,承受鼎的腹部,鸟首两侧有冠,整体似鸷鸟,这是商周之际凤鸟的形象之一,比之西周中期的凤鸟较为质朴,还没有发展出飘摇的华冠。鸟足附有尾羽,尤其壮挚有力,构成着地的支撑点,将鼎体悬托起来,这种雄健的鸟形,与器形相应自然而和谐。有些扁足中段有一承炭火的盘,或称之为温鼎。腹部饰一周横列蝉纹,无鸣翅,是蝉处于发育阶段的形象,蝉蜕在古代象征生命延续,饰复育纹可能出于巫术方面的构思。在汉代玉器中的成虫蝉置于亡人的口中称为琀,可能也有类似的含义。西周早期传世的扁足鼎不多,而扁足鼎中用三个凤鸟为足,铸作极为精致的更为少见。台北故宫博物院和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各藏一件鸟足的扁足鼎,但纹饰和铭文与本器不同。腹内壁铸铭文三字。记(目目/豕)为父丁作祭器。
|